底本:王弼通行本本,《老子道德經注校釋》樓宇烈
異文符號:王弼通行本()、馬王堆帛書本[]、郭店楚簡本 <>、北大漢簡{}。
道經
一、道可道,非(常)[恒] 帛書常作“恒”,諱漢文帝。永恒也。道。名可名,非(常)[恒]名。無名,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,帛本皆有“也”於“欲”後,故如是斷。以觀其妙;常有欲,以觀其(徼)[皦]帛本“以觀其所皦”,動詞。徼,左傳文公二年:寡君願徼於周公、魯公。徼,要也。漢書嚴安傳:民離本而徼未矣。顏師古注:徼,要求也。。※“(常)[恒]”没有欲望,由此得知它的深奧。“(常)[恒]”有欲望,由此得知它的目的(追求之物)。此兩者兩者,有無也。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有無出於“(常)[恒]”,“(常)[恒]”謂之玄。,玄而又玄,衆妙之門。
二、天下皆知美之爲左傳僖公二年:宮之奇之爲人也;僖公二十二年:古之爲軍也;文公三年: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爲君也;文公十四年:不順懿公之爲政也;文公十八年:齊懿公之爲公子也;成公十四年:古之爲享食也;襄公二年:君子是以知齊靈公之爲靈也;襄公四年:昔周辛甲之爲大史也……有二類焉:(一)甲之爲乙,即甲作爲乙。(二)某之爲某事物,即某事物是“爲”的作用對象,如“古之爲軍也”。(一)本屬於(二),後固定下來。文心雕龍原道開篇:文之爲德也大矣。即文發揮的功用是大的。美,斯惡已;善之爲善,斯不善已。※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,其實是惡;善是善的,其實就是不善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[,恒也] 帛本多“恒也”二字。。是以聖人(居)[處]無爲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萬物作(焉)而(不)[弗](辭)[始] 辭始,古之部字,讀音相同,辭假爲始,始爲本字。造始。,(生而不有,)爲而(不)[弗]恃恃,德之假借。恃特德直,古之部字,可通。不德謂不以爲恩也。,(功)[成](成)[功]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三、不尚賢,使民不争。不貴難得之貨,始民不爲盗。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虚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。(常)[恒]使民無知無欲,使夫智者不敢爲也,爲無爲,則無不治。
四、道(沖)[盅] 說文:盅,器虚也。從皿,中聲。段注:盅虚字今作沖,沖行而盅廢矣。,而用之(或)[有、又] 或有又,皆通。再、復、又。不盈。淵兮,似萬物之宗。挫其鋭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。今從帛本甲乙勘校,本章與五十六章皆有此四句,而均與前後經文連通,今本不誤,非錯簡。 ※王弼注:鋭挫而無損,紛解而不勞,和光而不污其體,同塵而不渝其真。湛没也。兮似或如字。存,吾不知[其] 謂道。誰之子,象帝之先於帝之先。。
五、天地不仁,以萬物爲芻狗【劉師培】古代祭祀所用之物。;聖人不仁,以百姓爲芻狗。※【劉師培】天地之於萬物,聖人之於百姓,均始用芻狗爲喻,而斥爲不仁。【王弼】天地任自然,無爲無造,萬物自相治理,故不仁也。仁者,必造立施化,有恩有爲。造立施化,則物失其真。有恩有爲,則物不具存。物不具存,則不足以備(載)[哉]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【吳澄】橐籥,冶鑄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。爲函以周罩於外者,橐也;爲轄以鼓扇於內者,籥者。 橐是用獸皮做的製風主體,籥是用竹官做成,上面有吸氣和排氣的孔眼,皮橐受壓力鼓動,空氣即可從籥管中吸入或排出。乎?虚而不屈虧也。,動而愈出。多(言)[聞]數速。窮,不如守[於]中空。。
六、谷神不死【司馬光】中虚故曰谷,不測故曰神,天地有窮而道無窮,故曰不死。,是謂玄牝牝爲母性之生殖器官,玄牝是用以形容道生天地萬物而無形無迹,故謂其微妙幽深也。,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緜緜綿綿。若存,用之不勤【高亨】按淮南子原道訓曰:“放縣不可究,纎微而不可勤。”高注曰:“勤,盡也。”是“勤”有“盡”義,於古有徵。……然則此云“用之不勤”,正謂“用之不盡”矣。。
七、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(後)[退]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(非)[不]以其無私耶?故能咸其私。
八、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(不)[有](争)[争、靜] 參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,三五九至三六一。。處衆人之所惡,故幾王弼:道無,水有,故曰幾也。於道。【按】此句可斷爲: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,而又争處衆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(仁)[天]帛乙本作“天”,今本作“仁”,或爲後人錯訛。與善天,猶言水施惠萬物而功遂身退好如天。,言善信,正政之假借。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争,故無尤。
九、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止。。揣【孫詒讓】“揣”當讀爲“捶”。孟康注漢書賈誼傳:持也。經典釋文:顧云,治也。而(棁)[鋭]<群>郭店甲本作“群”。荀子君道:君者,何也。曰:能群也。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成也。身退,天之道。
十、載營魄【河上公注】營魄,魂魄也。張翰墨:載+營=靜[OC]*tseŋ(白一平—沙加爾),精氣。《楚辭·遠遊》之例亦同。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(滌)[脩] 帛本作“脩”,古義相通。除玄(覽)[鑒],能無疵猶瑕。乎?愛民治國,能無知乎?天門開闔,能(無)[爲]雌【高亨】莊子天運篇“其心以爲不然者,天門弗開矣。”“天門”亦同此義。言心以爲不然,則耳目口鼻不爲用。禮記大學“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”,即此意也。耳目口鼻之開闔,常人競於聰明敏達,道家所忌,故欲爲雄,不欲爲雌。按生物雄強雌弱,老子主張去強居柔,如第二十八章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。文子道德篇亦云“退讓守柔爲天下雄”,即此“爲雌”之義。乎?明白四達,能無爲乎?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[爲而不恃,]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十一、三十輻共一轂,當介詞。介紹時間或住處,相當於“在”。左傳襄公九年:“當今吾不能與晉争。”其無,有車之用。埏埴埏shān,揉和。《廣韻·仙部》:式連切。埏,和也。唐玄應《一切經音義卷》十三:埏,揉也。河上公注:埏,和也;埴,土也。和土以爲飲食之器。《荀子·性惡》:故陶人埏埴而爲器。楊倞注:埏,擊也;埴,黏土也。擊黏土而成器。以爲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鑿户牖以爲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爲利,無之以爲用。
十二、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爽。損傷;壞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爽,傷也。”又釋詁三:“爽,敗也。”《楚辭·招魂》:“露雞臛蠵,厲而不爽些。”王逸注:“爽,敗也,楚人名羹敗曰爽。”,馳騁畋獵令人發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妨。《説文》:“妨,害也”。段注:“害者,傷也。”傷德敗行。。※帛本語序爲:五色令人目盲,馳騁畋獵令人發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,五味令人口爽,五音令人耳聾。是以聖人[之治也],爲腹“實其腹”。不爲目“五色令人目盲”。,故去彼取此。
十三、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爲下帛本甲作“寵之爲下”,乙作“寵之爲下也”。王本作“寵爲下”。北大漢簡作“寵爲下,是謂寵辱”。原文如此,徑改非也。。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爲吾有身;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!故貴以身爲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爲天下,若可託天下。※【蘇轍】“古之達人,驚寵如驚辱,知寵之爲辱先也;貴身如貴大患,知身之爲患本也。是以遺寵而辱不及,忘身而患不至。所謂‘寵辱’非兩物也。辱生於寵而世不悟,以寵爲上而辱爲下者皆是也。若知辱生於寵,則寵固爲下矣。故古之達人得寵若驚,失寵若驚,未嘗安寵而驚辱也。” 〇貴“以身爲天下”,愛“以身爲天下”。王弼注:無物可以易其身,故曰“貴”也。無物可以損其身,故曰“愛”也。【高明】身者人之本也,傷身失本,身且不保,焉能寄重託民。
十四、視之不見名曰(夷)[微]幾微義同,禮記學記“微而臧”,孔穎達疏謂微爲幽隱;檀弓“禮有微情者”,疏云:“微者,不見也。”幽隱無情,故曰:“視而不見名曰微”。,聽之不聞名曰希,(搏)[捪]搏爲捪之誤。捪亦作㨉。説文:捪,撫也。一曰摹也。廣雅釋詁:捪,循也。猶言撫摸不著。之不得名曰(微)[夷]《廣雅·釋詁》:夷,滅也。。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爲一。[一者,]其上不皦説文:玉石之白,論語:皦如也。,其下不昧段注:將明未全明也。,繩繩繩繩者,帛乙作“尋尋”,北大漢簡作“台台微微”,台音貽。“台台微微”之“微微”或作“徵徵”(見魏宜輝:北大漢簡《老子》異文校讀五題)。台台:熙熙。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:“立弟熙。”《索隱》:“熙一作怡。”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兄弟怡怡。”《小雅·伐木》毛傳引作“熙熙”。繁盛貌。《逸周書》:“萬物熙熙。”《史記·日者列傳》:“天地曠曠,物之熙熙。” 〇微微,即繩繩。《周南·螽斯》《大雅·抑》“子孫繩繩”。周南者,《詩集傳》“不絕貌。”馬瑞辰“以詩義求之,亦爲盛衆。”大雅者,《韓詩外傳》作“子孫承承”。 〇【河上公】繩繩者,動行無窮極也。成玄英:運動之貌。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執(古)[今]帛本合本義。之道,以御治。鄭箋《思齊》。今之有域。,(能)[以]知古始“泰初無名之始”“無名之道”。,是謂道紀禮記樂記:“中和之紀。”鄭注:“紀,總要之名也。”。
十五、<長>古之善爲(士)[道]<士>帛本《老子》作“善爲道者”,郭店甲本及今本作“士”。日本學者【池田知久】《郭店楚簡<老子>新研究》:動詞“爲”的賓語,自古以來有作“士”與作“道”兩種文本。郭店《老子》甲本雖然作“士”,但這是否表明這是唯一的本來的《老子》正確文本,馬王堆《老子》乙本作“道”是後代形成的文本,還不清楚。者,微妙玄(通)[達]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爲之(容)[容]<頌>{頌}容頌,段注:“《周禮》注云:頌之言誦也,容也。誦今之德廣以美之。詩諩曰:頌之言容。天子之德。光被四表。格于上下。無不覆燾。無不持載。此之謂容。於是和樂興焉。頌聲乃作。此皆以容受釋頌。似頌爲容之假借字矣。而《毛詩・序》曰:頌者,美盛德之形容。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。此與鄭義無異而相成。鄭謂德能包容故作頌。序謂頌以形容其德。但以形容釋頌而不作形頌。則知假容爲頌其來已久。”北大漢簡作“故強爲之頌”。郭店楚簡甲本作“是以爲之頌”。帛本及王弼本作“故強爲之容”。《文選·魏都賦》張載引《老子》曰:“古之士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爲之頌。”。豫焉若冬涉川。猶兮若畏四鄰。儼兮其若(容)[客]<客>{客}像那些坐姿嚴肅端正的客人。王弼本作“容”,誤。諸古本皆作“客”。。涣兮若冰之將釋。敦兮其若樸説文:樸,木素也。段注:素猶質也。以木爲質。未彫飾如瓦器之坯然。《士喪禮》《周禮》槀人皆云:獻素獻成。注云:形法定爲素,飾治畢爲成是也。引申爲凡物之稱。如《石部》云:磺,銅鐵樸是也。作璞者,俗字也。又引申爲不奢之稱。凡云儉樸是也。《漢書》:“以敦朴,爲天下先”。假朴爲樸也。。曠兮其若谷。郭店楚簡《老子》甲本中無此句,北大漢簡本此句位於“其若濁”下。(混)[湷]<坉>{沌}兮其若濁。孰能濁以靜之徐清,孰能安以(久)(動)<迬>郭店甲本作“迬”,裘錫圭認爲是“動”之假借,池田知久認爲是“逗”。說文:逗,止也。之徐生。
郭店楚簡甲:保此道者,不欲常盈。
淮南子道應篇:服此道者,不欲盈,故能①弊②而不新③成。
北大漢簡:抱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盈,是以能①敝②不成。
王弼:保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①蔽②不新③成。
郭店甲未有“不欲盈”之下文,以自帛書迄王弼諸本校訂爲:夫爲不欲盈,是以能敝而不成。。
① 能,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:“能”與“寧”一聲之轉,而同訓爲“乃”,故《詩》“寧或滅之”,《漢書·谷永傳》作“能或滅之”。——經文則謂:守此道者不欲盈,正因爲不欲盈,故而寧敝壞而不圖成。如《文子·上仁篇》所云“自虧缺不敢全也”。
② 蔽弊,敝之假借。
③ 新,後人增。
十六、致虚極,(守){積}北大漢簡本作“積”。(靜)<中>{正}郭店楚簡甲本作“中”,池田知久認爲是盅之假借,虚也,見第四章。北大漢簡本作“正”。篤。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郭店楚簡甲本此句作“居以須復”,“須”,需之假借,待也。(夫)[天]<天>{天}馬王堆帛書甲乙皆釋作“天”,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以爲“夫”之通假。郭店楚簡甲本釋作“天”,北大漢簡釋作“天”。夫天常形近而讹,故羅列於此,姑存備攷。物蕓蕓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是謂復命。復命曰常,知常曰命;不知常,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。没身猶言終身{而}不殆。【王弼】無之爲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殘。用之於心,則虎兕無所投其爪角,兵戈無所容其刀鋒,何危殆之有乎?
十七、太上【王弼】太上,謂大人也。大人在上,故曰“太上”。大人在上,居無爲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爲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朱謙之案:禮記曲禮“太上貴德,其次務在施報”,鄭注:“太上,帝皇之世,其民施而不惟報。”老子所云,正指太古至治之極,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嘗治之,民相忘於無爲,不知有其上也。,下知有之。其次,親而譽之。其次,畏之。其次,侮之。【王弼】不能以正齊民,而以智治國,下知避之,其令不從,故曰:“侮之”。【蘇轍】以政齊民,民非不畏也。然力之所不及,則侮之矣。信不足,(焉)[案、安]<安>有不信焉。帛書甲本作“信不足,案有不信”;乙本作“信不足,安有不信”;郭店楚簡丙本作“信不足,安有不信”;北大漢簡本作“信不足,安有不信”;王弼本作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或將二“焉”均屬下讀,作“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”。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按:今本“焉”字,帛書甲本作“案”,乙本作“安”。“焉”“案”“安”三字皆如今語中之連詞“於是”或“則”,意義相同。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:“安,猶於是也,乃也,則也。‘安’或作‘案’,或作‘焉’,其義一也。”悠帛本甲本首句殘二字,乙本作“猶呵,其貴言也”。今本“猶”字或作“由”,或作“悠”。朱謙之云:“由”與“猶”同。荀子富國篇“由將不足以勉也”,注:“與‘猶’同。”楚辭“尚由由而進之”,注:“猶豫也。”老子十五章“猶兮若畏四鄰”,與此“由其貴言”之“由”字誼同,並有思悠悠貌。故作“悠”字義亦通。兮,其貴【吳澄】貴,寶重也。寶重其言,不肯輕易出口。蓋聖人不言無爲,俾民陰受其賜,得以各安其生。池田知久在《郭店楚簡<老子>新研究》中承襲木村英一、野村茂夫、福永光司的觀點,認爲“貴”是“遺”的省字或假借字,是“遺忘”“抛棄”的意思。“貴言”大略等同於“不言”“無言”,是包攝於“無爲”之下的槪念。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:我自然。
十八、大道廢,[安、案]<安>{安}有仁義。慧智出,[安、案]有大僞。郭店楚簡丙本、北大漢簡本皆無此句。六親【王弼】六親,父子、兄弟、夫婦也。不和,[安、案]<安>{安}有孝慈。國家混亂,[安、案]<安>{安}有(忠)[貞]<正>{貞}帛書甲乙本皆作“貞”,北大漢簡本亦作“貞”,郭店楚簡丙本作“正”。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:“忠”“貞”二子皆竭誠之意,在此通用。“正”亦然。臣。
十九、絶(聖)<智>棄(智)<辯>郭店楚簡甲本作“絶智棄辯”,其餘諸本皆作“絶聖棄智”。,民利百倍。絶(仁)<爲>棄(義)<慮>,民復孝慈。郭店楚簡甲本作“絶爲棄慮”,而且此句位於“盜賊無有”之下。爲,僞之假借,不真也,無貶義。絶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此三(者)[言]<言>{言}帛本甲乙、郭店楚簡甲、北大漢簡諸古本皆作“言”,今本多作“者”,義近而後者更爲精準。“三言”指聖智(智辯)、仁義(僞慮)、巧利。,以爲(文)[文]<>{文}【于省吾】謂“爲”字通“僞”,如云:書堯典“平秩南僞”,史記五帝紀左“南爲”。禮記月令“毋或作爲淫巧”,注:“今月令‘作爲’爲‘詐僞’ 。” ……“以僞文不足”,言以僞詐文飾其所不足也。 〇 帛本甲乙及北大漢簡皆作“文”,郭店楚簡甲隸定爲“” 。“”,楚文 “史”“吏”“使”“事”之本字,以文意度之應釋爲“事”。(不)[未]<不>{未}足,故令有所屬樓宇烈《老子道德經注校釋》釋王弼所注云:“屬”,足,與上“不足”對言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:“願以小人之腹爲君子之心,屬厭而已。”杜預注:“屬,足也。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,君子之心亦宜然。”。(見)<視>郭店楚簡甲本作“視”,其餘諸本皆作“見”。池田知久認爲“視”爲“示”之假借,“示範、顯示、指示”之義(楊伯峻春秋左傳詞典,桓公二年:故昭令德以示子孫。)或如字,爾雅釋詁:視,效也。筆者以爲後者長。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
二十、絶學無憂。古本皆位於本章篇首,而非前章之末。唯之與(阿)[呵、诃]<可>{何}今本“阿”字,帛書甲本作“訶”,乙本作“呵”。古文“言”“口”二形符通用,故“訶”“呵”同字。“阿”字當爲“訶”之借字。郭店楚簡甲作“可”應爲“訶”之省字或借字。北大漢簡作“何”,亦假借。,相去幾何?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[人]{人}。今本作“不可不畏”。帛書乙本作“不可不畏人”,北大漢簡亦作“不可不畏人”。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云:今本所言乃謂人所懼怕的,不可不懼怕;帛書所言則謂人所懼怕者,被懼怕者亦懼怕人。今本所言是正順式,帛書所言乃正反式。劉殿爵云:今本的意思是:别人所畏懼的,自己也不可不畏懼。而帛書本的意思是:爲人所畏懼的——就是人君——亦應該畏懼怕他的人。兩者的意義很不同,前者是一般的道理,後者則是對君人者所説有關治術的道理。 〇 《淮南子·道應訓》:成王問政於尹佚曰:“吾何德之行,而民親其上?”對曰:“使之時而敬順之。”王曰:“其度安在?”曰:“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王曰:“懼哉!王人乎。”尹佚曰:“天地之間,四海之内,善之則吾畜也,不善則吾仇也。昔夏、商之臣反仇桀、紂,而臣湯、武,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,而歸·神農,此世之所明知也。如何其無懼也?”故老子曰: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也。”按: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也”之於是章猶言人君之爲人所畏,亦常存懼也。《文子·上仁》亦如是:老子曰:使之以時而敬慎之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天地之間,善卽吾畜也,不善卽吾讎也,昔者夏商之臣,反讎桀紂,而臣湯武,宿沙之民,自攻其君,歸神農氏,故曰: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也。”(荒)[朢]{芒}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:帛書作“朢”字乃“望”之古體,今“望”行而“朢”廢。古“望”“荒”“忙”三字音同,可互爲假用,在此“望”爲本字。《釋名·釋姿容》:“望,茫也,遠視茫茫也。”芒、忙古音全同,亦可以此説解。兮,其未央《廣雅·釋詁》:“央,盡也。”經文“其未央哉”,歎其無涯際也。哉!衆人熙熙,如(享)[鄉=饗]{鄉=饗}大牢今本作“太牢”,《呂氏春秋·仲春記》高誘注:三牲具曰太牢。,如春登臺【河上公】春陰陽交通,萬物感動,登臺觀之意志淫淫然。。我(獨)泊兮,其未兆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能布其德,而兆其謀,以收夏衆,撫其官職”。杜預注:“兆,始也。”,如嬰兒之未(孩)[咳]{䀭}李紅薇《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集釋及字表》下編按:通“咳”。説文:咳,小兒笑也。。儽儽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喪容纍纍”,注:“纍纍,羸憊貌也。”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纍纍若喪家之犬。”今本作“儽儽”,義同。兮,若無所歸。衆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帛書乙本脱此句。于省吾謂:“遺”應讀作“匱”,二字均諧“貴”聲,音近字通……《廣雅·釋詁》:“匱,加也。”王念孫謂“匱”當作“遺”,以“遺”有“加”義,“匱”無“加”義也。《禮記·樂記》“其財匱”,釋文:“匱,乏也。”“衆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匱”,匱乏與有餘爲對文。自來解者,皆讀“遺”如字,不得不遺失爲言矣。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[湷湷、惷惷]{屯屯}惇之假借,説文:“惇,厚也。”“惲,重厚也。”“惲惇”今通作“渾沌”。兮。(俗)[鬻]{猷}人昭昭,我獨(昏昏)[若𨴽、□]{若昏}。(俗)[鬻]{猷}人(察察)[察察、蔡蔡]{計計},我獨(悶悶)[𨴽𨴽、閩閩]{昏昏}。昭昭,明也。昏昏,暗也。察察,計較。悶悶,紊,亂也。(澹)[忽、沕]{没}没mˤut,忽m̥ˤut,惚m̥ˤut,可通。兮,其若(海){晦}北大漢簡作“晦”,今本作“海”。《爾雅》曰:霿謂之晦。段注:《釋天》曰:天氣下,地不應曰霿。今本作曰雺。或作曰霧。皆非也。霿,《釋名》作蒙。《開元占經》作濛。《釋名》曰:蒙,日光不明蒙蒙然也。。(飂)[朢]{芒}説文:飂,高風也。兮,若無止。衆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(似)[以]{以}(鄙)[俚]{鄙}説文:俚,賴也。與“鄙”義同。。我[欲]{欲}獨異於人,而{唯}貴食母【勞健】“食”音嗣,養也。“母”謂本也。知養其本,乃可以絶役智外求諸末學,而無憂也。。
維時倉促,無涉義理之異文皆不出注。王本自能解者,不栞以他本。王本爲底本,通校以馬王堆帛書本,參校以郭店楚簡甲乙丙本、北大漢簡本。標注改爲隨文小字。王本與古本偶語序不合者,依王本,不出校。襲舊説不引全文,僅題作者。
二十一、孔德之容【高亨】“容”當借爲“搈”,動也。,惟道是從。道之爲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【高明】“窈冥”或“幽冥”皆形况字,乃形容情狀之深遠而幽隱。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(自古及今)[自今及古],其名不去,以閲顔師古注《漢書·文帝紀》“閲天之義理多矣”曰:“閲,猶更(經)歷也。”衆(甫)[父]【王弼】物之始也,以無名閲萬物始也。。吾何以知衆(甫)[父]之狀哉,以此。
二十二、企説文:舉鍾也。者不立(,跨説文:渡也。段注:謂大其兩股閒以有所越也。者不行)。自見者不明,自是説文:直也。繫傳曰:日中爲正是,一直不移也。者不彰,自伐説文:擊也。段注:伐人者有功。故《左傳》諸侯言時記功。大夫稱伐。《史記》明其等曰伐。積日曰閲。又引申之自功曰伐。者無功,自矜【僞孔安國】自賢曰矜,自功曰伐。者不長。其在道也,曰餘食贅行【王弼】其唯於道而論之,若郤至之行,盛饌之餘也。本雖美,更可薉也。,物説文:萬物也。或惡之,故有(道)[欲]【高明】按“欲”字在此當假爲“裕”,《方言》:“裕,道也。東齊曰‘裕’,或曰‘猷’。”《廣雅》卷四:“裕,道也。”【按】或如字。“常有欲,以觀其徼”。老子以人主有欲,欲不欲,成百姓無欲。者不處。
二十三、曲則全,枉則(直)[正],窪則盈,敝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(抱)[執]一【高明】老子所謂“執一”卽“執道”,也卽掌握對立統一之辯證法則。……“抱一”猶“合一”。老子第十章“載營魄抱一”,指精神與身體合爲一體。,爲天下(式)[牧]【王弼】式,猶則也。法則。 〇楊倞注《荀子·成相篇》“請牧基”曰:“牧,治也。”。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。古之所謂曲則全《孫子·九地篇》:“善爲道者,以曲而全。”者,豈(虚言)[語]哉!誠全而歸之復歸原初。。
二十四、希言自然,故飄風不終朝,(驟)[暴]雨不終日。孰爲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!故從事於道者(,道者)同於道,德【高明】“德”“得”二字古通用,在此“德”字皆假爲“得”。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。(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)[同於德者,道亦德之。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。](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)
二十五、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爲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爲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今本或作“人亦大”, 王本作“人亦大”,古本皆作“王亦大”。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二十六、重爲輕根,靜爲躁君,是以聖人終日行,不離輜重【方日升】蓋輜重載物之車,前後有蔽,載物有重,故爲輜重。 〇顔師古注《漢書·韓安國傳》“擊輜重”曰:“輜謂衣車,重謂載重物車,故行者之資,總曰輜重。”。雖有榮觀【高明】“榮”假爲“營”,“營觀”謂營建之樓臺亭榭。,燕處《禮記·仲尼燕居》注云:“退朝而處曰‘燕居’。”超然。奈何萬乘之(主)[王],而以身輕天下【高明】萬乘之王縱欲自輕,急功好事,必親離勢危,喪國亡身。與第十三章“貴以身爲天下”“愛以身爲天下”爲反誼。?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。
二十七、善行無轍迹,善言無瑕讁。善數不用籌策,善閉無關(楗)[籥]楗,説文:歫門也。“籥”假爲“鑰”。而不可(開)[啓],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是以聖人(常)[恒]善救人,故無棄人(,常善救物),(故無棄物)[物無棄財=材],是謂襲承也。明。故善人者,(不)衍文,後人妄增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“不善人”“善人”對言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雖小慧而大亂,是謂(要妙)[妙要]。
二十八、知其雄,守其雌,爲天下(谿)[雞=溪]【高明】“谿”“溪”二字義同。李巡云:“水出於山,入於川曰‘谿’。”“谿”地勢低窪,水所歸趨。【王弼】谿不求物,而物自歸之。。爲天下(谿)[雞=溪],(常)[恒]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
王本:知其白,守其黑,爲天下式。爲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知其榮,守其辱,爲天下谷。爲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
帛本甲:知其日,守其辱,爲天下浴=谷。爲天下浴=谷,恒德乃□。恒德乃□,□□□□。知其□,守其黑,爲天下式。爲天下式,恒德不貸=忒,説文:更也。恒德不貸=忒,復歸於无極。
帛本乙:□其白,守其辱,爲天下浴=谷。爲天下浴=谷,恒德乃足。恒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知其白,守其黑,爲天下式。爲天下式,恒德不貸=忒。。恒德不貸=忒,復歸於无極。
北大漢簡:智=知其白,守其辱=𪑾,爲天下谷。爲天下谷,恒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
莊子·天下:知其白,守其辱,爲天下谷。
“知其白,守其黑,爲天下式。爲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”疑似爲後人竄入,以其不知辱有黑意也已。鄭注昏禮曰:以白造緇曰辱。帛書之時人已不解其義矣。雄雌之於嬰兒,亦猶白辱之於樸也。故曰:樸段注:未彫飾如瓦器之坯然散則爲器樸爲器之先,聖人用之谿谷之道則爲官長百官之長,人君也,故大制無(割)<畍=界,段注:引申爲邊竟之稱。>北大漢簡本此句屬下章。
二十九、將欲取天下而爲之,吾見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爲也。爲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故物物之屬性或行或隨,或(歔)[熱、炅]<熱>或(吹)[䂳]<炊>“嘘”對“吹”:出氣急曰吹,緩曰嘘;“熱”對“炊”(備攷):所燃者曰熱,所爨者曰炊;【河上公】吹,寒也。,或強或(羸)<㭫=挫,折也>,或(挫)[陪、杯=培,益也。]或隳損也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【高明】過限之詞。。
三十、以道佐人主(者),不以兵強天下,其事好還【王弼】爲治者務欲以立功生事,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爲。。師之所處,荆棘生焉。(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)善(有)[者]<者>果【王弼】猶濟也。【司馬光】猶成也。【高亨】爾雅釋詁:果,勝也。而已【高亨】猶勝而止。,不敢以取強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,果而不得已[居辭也。],果而勿強。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北大漢簡本無此句。
三十一、夫(佳)<觟=佳>帛書皆無“佳”字。【河上公】佳,饰也。祥,善也。兵者,不祥之器。物或惡之,故有(道)[欲]<欲>【按】見第二十二章按語。者不(處)[居]<居>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兵者不詳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(恬淡)[銛𢤱、銛龐【按】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此字依舊説釋爲“襲”,非也,《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》按“‘銛’下一字明顯從‘广’,故改釋爲‘龐’”,今正之爲“龐”]<恬僂>{銛從糸從龏,龏蓋爲龔異。《上博簡·昭王毁室》中龏多於龔通。共亦從廾。}【裘錫圭】讀爲功,銛功,堅利也。【按】“銛”疑爲“栝”之假借,段玉裁:“木部炊竈木之𣐸(栝),此臿屬之〈金㐁〉皆用爲聲。” “𢤱”“龐”“”皆從“龍”得聲,東部,“僂”“龍”對轉,皆爲“礱”之假借。《荀子·性惡》:“故枸木必將待檃栝、烝、矯然後直;鈍金必將待礱、厲然後利。”“檃栝”“ 礱厲”對舉。《説文解字注》謂“檃與栝互訓”, 檃卽栝,云:“檃栝者,矯制衺曲之器也。”王先謙《荀子集解》注:“檃栝,正曲木之木也。”“礱、厲,皆磨也。”“栝礱”猶云匡矯。 〇銛,利也。爲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未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(凶)[喪]<喪>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。言以喪禮(處)[居]<居>之。殺人之衆,以哀悲(泣)[立]<立>{位}=莅之。戰勝,以喪禮處之。
三十二、道(常)[恒]無名,樸雖小,天下莫(能)[敢]<敢>臣不以之爲臣,以道爲主。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【王弼】民不令而自均也。而自均。始(制)<正>【王弼】謂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。始制官長,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,故“始制有名”。有名,名亦旣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(可)[所]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於江海。
三十三、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【王弼】雖死而以爲生之,道不亡乃得全其壽。身没而道猶存,況身存而道不卒乎?。
三十四、(大)道(氾)[渢]<泛>三字同義,【吳澄】广也。【河上公】若浮若沉,若有若無,視之不見,説之難殊。,其可左右。萬物(恃之)<作>而生(而)不辭帛本無此句,功成不名有。(衣養萬物)[萬物歸焉]<愛利萬物>北大漢簡本與傳世本意近,帛本或錯簡。而不爲主,(常)[恒]無欲,可名於小【王弼】故天下常無欲之時,萬物各得其所,若道無施於物,故名於小矣。。萬物歸焉而不爲主,可名於大。[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]<是以聖人能成大也>以其(終)不爲大,故能成其大。
三十五、(執)<埶=【裘錫圭】設,猶“設卦觀象”。>大象【河上公】象,道也。【成玄英】猶大道之法象也。,天下往;往而不害妨害,安平太。樂音樂與餌美食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,[曰]<曰>淡乎其無味。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旣【河上公】卽,盡也。。
三十六、將欲歙之,必(固)[古]<古>=固,一説讀爲姑。下同。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(廢)[去]<廢>之,必固(興)[與=舉]<舉>之;將欲奪之,必固(與)[予]<予>之:是謂微明【范應元】幾雖幽微,而事已顯明。。(柔)[友]<耎顔師古注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曰:耎,柔弱也。>強勝剛強。魚不可脱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三十七、道(常)[恒]無(爲)[名]<爲>(而無不爲)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(無欲)[不辱]<不辱>=不欲{知足}。(不欲)[不辱]<不辱>=不欲{知足}以靜,天下將自(定)[正]<正>。
德經
三十八、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德而無以爲。(下德爲之而有以爲。)上仁爲之而無以爲。上義爲之而有以爲。上禮爲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【林希逸】扔,引也。民不從強以手引之,強掣拽之也。只是形容強民之意,故曰“攘臂而扔之”。之。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(薄)[薄]<淺>而亂之首。前識【韓非子】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,前識者,無緣而妄意度也。【王弼】前人而識也。【按】前識,卽識之先,猶言不識。老子第十五章“夫唯不可識,故強爲之(容)[容]<頌>{頌}”。故若“容”。者,道之華也《禮記·樂記》:樂者德之華也。猶言表者。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,處其實而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
三十九、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爲天下(貞)[正]<正>,其致極。之[也]<也>。天無(以)[已]<已>止也。今本皆誤。清讀將恐裂,地無(以)[已]<已>寧讀將恐發【河上公】將恐發泄不爲地。【劉師培】借爲廢。【按】王逸《楚辭章句》注《大招》“春氣奮發”:發,泄也。,神無(以)[已]<已>靈讀將恐歇,谷無(以)[已]<已>盈讀將恐竭,萬物無(以)[已]<已>生讀將恐滅,侯王無(以)[已]<已>貴[以]<以>高讀將恐蹶。<是>故貴以賤爲本,高以下爲基。是以侯王自謂孤、寡、不穀不善。此(非以)[其]<其>“其”爲楚方言。賤爲本邪,非乎?故致數輿無輿假輿爲譽。。是故不欲(琭琭)[禄禄]<禄禄>【河上公】喻少。如玉,(珞珞)[硌硌] 【河上公】喻多。如石。
四十、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。下士聞道,大笑[之]<之>。不笑,不足以爲道。故建或讀爲健言有之:明道若昧昏。,進道如退,夷道若(纇)[類]<類>段注:引申爲凡約結之稱。絲之約結不解者曰纇。引申之,凡人之愆尤皆曰纇。《左傳》忿纇無期是也。亦叚類爲之。。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。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(偷)<榆>段注“愉”字:别製偷字,從人。訓爲偷薄。。質真若渝變。大方無隅,大器王弼注“天下神器”云:器,合成也。(晚)[免]<勉=免>猶無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,道(隱)[襃陳劍認爲應釋作“段”卽“殷”(《漢簡帛<老子>異文零札(四則)》)]<殷>殷,大。無名。夫唯道,善(貸)[始]<貣>且[善]成。
四十一、反者道之動;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四十二、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【蔣錫昌】四章“道沖而用之或不盈”之“沖”當作“盅”,此“沖”當從本字。《説文》:“盅,器虚也”;“沖,涌摇也。”二誼不同。道之盈虚,譬之以器,故用“盅”;陰陽精氣,涌摇爲和,故用“沖”;此其别也。氣以爲和。人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穀,而王公以爲(稱)[名]<命=名>。<是>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。[故]【按】帛書甲本作“故”,乙本殘毁,爲各版本老子中孤例。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以爲假“故”爲“古”,而今覽之於諸古本無證,甲本此句有“故”字而上句“故”字見諸他本而不見於此,疑爲抄寫錯置,而非異文,故不敢妄從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人。故強梁者不得死,吾將以爲(教)[學]<學>卽斆,教也。斆學古同字。父。
四十三、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無有入無間。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無爲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四十四、名與身北大漢簡本作“身與名”。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得名貨與亡亡身孰病?(是故)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[故]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四十五、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沖=盅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(辯)[贏]<盛>若(訥)[㶧=肭、絀]<絀>不足義。(躁)[趮]< 趮>説文:趮,疾也。勝寒,靜勝熱,清靜爲天下正。
四十六、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説文:糞,棄除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可以糞田疇。”糞亦治田之義。天下無道,戎馬生於郊。[罪莫大可欲]<故罪莫大可欲>王弼本無此句。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(大)[憯]<=憯>説文:憯,痛也。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(常)[恒]<恒>足。
四十七、不出户,[以]<以>知天下;不闚牖,[以]<以>(見)[知]<知>天道。其出彌(遠)<德>備考,其知彌少。是以聖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(名)<命>=名,帛書本釋爲“明”。,不爲而成。
四十八、爲學[者]日益,(爲)[聞]<爲>聞,受也。爲,行也。[者]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爲,無爲而無(不)[不]{不}帛書本皆殘毁,北大漢簡本與郭店楚簡本皆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。[1]爲。取天下(常)[恒]<恒>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四十九、聖人(無常)[恒无]<恒无>心,以百姓之心爲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聖人在天下歙歙收合,爲天下渾猶蔽其心。[百姓皆注其耳目,]聖人皆孩之。
五十、出生入死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(人之生動之死地,亦十有三)[而民[生]<姓>生,動皆之往死地之猶此十有三]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(之厚)。蓋聞善(攝)[執]<攝>生者,陸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被甲兵。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,夫何故?以其無死地。
五十一、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[而]通行本於此讀(勢)[器]<器>成之。是以萬物(莫不)尊道而貴德。道之尊,德之貴,夫莫之(命)[爵]<爵>賜爵而(常)[恒]<恒>自然。(故)道生之、德畜之、長之、育之、亭亭,成之假借。之、(毒)[毒]<孰>毒,孰之假借。之、養之、覆之。生而不有,爲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五十二、天下有始,以爲天下母。旣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旣知其子,復守其母,(没)<殁>身猶言終身不殆。塞其兑=㙂,【俞樾】讀穴,【孫詒讓】讀隧。【高誘】兑,耳目鼻口也。老子曰“塞其兑”是也。【奚侗】“門”謂精神之門。“塞兑”“閉門”,使民無知無欲,可以不勞而理矣。,閉其門,終身不勤勞也。。(開)[啓]<啓>其兑,濟其事,終身不救。見小曰明,守柔曰強《韓非子·解老篇》以箕子、句踐爲喻。。用其光韜光,復歸其明養晦匿明,無遺身殃,是爲(習)[襲]<襲>承也。常古本亦作“常”,是以固有之。【朱謙之】常,裳。《釋名》:“裳,障也;所以自障蔽也。”。
五十三、使假使我(介)[𢲞=挈]説文:提,挈也。(然)有知【高明】假使我掌握了知識。,行於大道,唯(施)[他]<蛇>邪之假借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民好(徑)[解𠎿]<街>三字古音相同,可相互假借,徑爲本字。。朝甚除【馬敘倫】借爲污。【高亨】借爲塗,《文選·西都賦》李善注:“塗,污也。”,田甚蕪,倉甚虚。服文綵,帶利劍,厭飲食,(財)[齎]<資>貨有餘。是謂盜(夸)[⿰木□]<竽>《韓非子·解老篇》:“竽也者,五聲之長者也。故竽先則鍾瑟解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,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。”,非道也。
五十四、善建立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善建善抱道者不拔脱於道,子孫以祭祀不輟。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。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。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。修之於國,其德乃豐。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(普)[博]<薄=溥>。(故)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國觀國,以天下觀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五十五、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。(蜂蠆徹夬切虺蛇)[𧒒癘䖝蛇、逢𢔯𧍥地]<蠭蠆蚖蛇>{⿱由䖵蠆蟲它}不螫音奭,今作蜇,白讀爲遮。,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脧陽根作,精之至也。終日號而不(嗄音厦)[嚘、𢖻]<幽>嗄,玉篇:聲破。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反訓。【杜預】惡事亦稱爲祥。,心使氣曰強強梁之強。。物壯【王弼】武力暴興,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。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早已通行本重出於第三十章。
五十六、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兑,閉其門重出於第五十二章,挫其鋭,解其分,和其光,同其塵重出於第四章。,帛本順序皆作塞閉和同挫解,北大漢簡本亦如是,郭店楚簡本作閉塞和同挫解。是謂玄同。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貴,不可得而賤。故此爲天下貴。
五十七、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(以此。)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(貧)[貧]<貧>{畔}。民多利器,國家滋昬。人多(伎)[知]<智>巧,奇物滋起。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故聖人云:我無爲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無始而民自富,我(無欲)[欲不欲]<欲不欲>而民自樸。
五十八、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,其政察察,其民(缺缺)[夬夬]<夬夬>【高亨】“夬”“缺”均借爲“㹟”。“㹟”與“獪”同,狡詐也。。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,孰知其極猶端,準也。?其無正,正復爲奇,善復爲妖,人之迷其極,其日固久。是以(聖人)方而不割,廉邊、棱。而不(劌)[刺]<刖=劌>,直而不肆,光【韓非子】所謂光者,官爵尊貴,衣裘壯麗也。而不(燿)[眺假爲“燿”。] 燿耀異體。説文:照也。。
五十九、治人事天莫若嗇説文:从來从㐭。來者,㐭而藏之。故田夫謂之𠾂夫。,夫唯嗇,是(謂)[以]<以>早服於道,早服謂之重積德。重積德則無不克,無不克則莫知其極。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。有國之母卽嗇,可以長久。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呂覽·重己:莫不欲長生久視。高誘注:視,活也。之道。
六十、治大國若烹小鮮,以道(莅)[立]<位>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【高亨】匪,不唯之合音。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(人)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
六十一、大(國)[邦]<國>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牝(常)[恒]<恒>以靜勝牡,以靜爲下帛本作:爲其靜也,故宜爲下也。北大漢簡作:以其靜也,故爲下。。故大國以下小(國)[邦]<國>,則取小(國)[邦]<國>;小(國)[邦]<國>以下大(國)[邦]<國>,則取大(國)[邦]<國>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此後北大漢簡本脱二十八字。而取。大(國)[邦]不過欲兼畜人,小(國)[邦]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爲下。
六十二、道者萬物之(奧室之西南隅,尊者所居,故奧爲貴。)[注=主]<=主>,善人之寶,不善人之所保【王弼】保以全也。【按】道,不善人之所保,保之以全也。“寶”與“所保”義近,此二句疑互文。。美言可以道市,尊行可以道(加)[賀=加]施加影響人。人之不(美)[善]<善>者,何棄之有。故立天子,置三(公)[卿],雖有拱 [之]<之>璧【沈一貫】合拱之璧。孔穎達疏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“與我其拱璧,吾獻其柩”:拱,謂合兩手也,此璧兩手拱抱之,故爲大璧。以先駟馬,不如坐[而]<而>進此(道)。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?不(曰以求)[謂求以]<曰求以>得,有罪以免邪!故爲天下貴。※道是萬物的主宰,是善人和不善人的寶物。華美的辭藻可以通過“道”來買東西(變成有價值的東西),高尚的行爲可以通過“道”來施加給人影響。不善的人哪裏會抛棄道呢?所以立天子置三公的時候,卽使有在大璧在先馬車在後來進獻,不如靜坐無爲獻上此道。古人尊崇這道的原因是什麽?不就是説它能使我得到我所求,免除我的罪嗎!所以爲天下人所尊崇。
六十三、爲無爲,事無事,味無味,大小北大漢簡本作“小大”,郭店楚簡本作“大小”。,多少,報怨以德。圖難於其易,爲大與其細。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,是以聖人終不爲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,是以聖人猶難之,故終無難矣。
六十四、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,其脆易(泮)<判>【于省吾】何氏校刊:“祇范本‘泮’作‘判’,餘均作‘破’。”羅氏考異:“諸本亦作‘破’。”按作“破”是也。後人不明古音改“破”爲“泮”,以韻同。,其微易散,爲之於未有,治之與未亂。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。九層之臺,起於(累)[羸、虆]<絫>【高明】虆,土籠名,字也作“蔂”,當從乙本。土。(千里之行)[百千=仞之高、百仁=仞之高]<百仞之高>,始於足下。爲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是以聖人無爲,故無敗;無執,故無失。民之從事,(常)[恒]<恒>於幾成而敗之,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;學不學,復還原衆人之所過;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爲。
六十五、[故曰:]古之善爲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[恒]<恒>知此兩者,亦稽式楷式【朱謙之】今案道藏宋張太守《彙刻四家注》引弼注:“楷,同也。今古之所同,則不可廢,能知楷式,是謂玄德。”是張太守所見王本亦作“楷式”,與此石(指景龍碑)同。雖“稽”“楷”古混,《莊子·大宗師篇》“狐不偕”,《韓非子·説疑》作“狐不稽”,“稽式”卽“楷式”,但“楷”爲本字。稽,《字林》:“留也,止也。”《玉篇》:“留也,治也,考也,合也,計當也。”在此皆無義。《玉篇》:“楷,式也。”《禮記》曰:“今世之行,後世以爲楷。”《廣雅·釋詁》:“楷,法也。”是“楷式”卽“法式”,義長。碑文“楷”作“揩”。案《字林》:“揩,摩也。”《廣雅·釋詁》:“揩,磨也。”與“楷”字迥别,當從六朝寫本與諸唐本作“楷”。;(常)[恒]<恒>知(稽)<楷>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,遠矣,與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順。
六十六、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爲百谷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以之爲重,處前而民不以之爲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。[不、非]<不>以其(不)[無]<無>争(,)[與?]<邪?>通行本爲陳述句,帛本與北大漢簡本爲反問句,義同。高明以爲聖人不無争,非是。故天下莫能與之争。
六十七王弼本八十章、小(國)[邦]<邦>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【俞樾】乃兵器也。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(不)帛本、北大漢簡本皆無。遠【高明】遠,疏、離。使民重視生命而避免流動。徙。雖有舟(輿)[車]<車>,無所乘之;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;使人復結繩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,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
六十八王弼本八十一章、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(辯)[多]<辯>,(辯)[多]<辯>者不善此句帛本與北大漢簡本皆作於“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”句之後,與後文文義屬聯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聖人不積,旣以爲人,己愈有;旣以與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爲而不争。
六十九王弼本六十七章、天下皆謂我(道)大,(似)<以=似>不肖像,説文:骨肉相似也。。夫唯大,故(似)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。我[恒]<恒>有三寶,持而(保)[𤥯]<葆>=寶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爲天下先。慈,故能勇;儉,故能廣;不敢爲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今舍=捨兹=慈且猶卻勇,舍=捨儉且廣,舍=捨後且先,死矣。夫慈,以(戰)<陳>=戰則(勝)<正>=勝,以守則固。天將(救)[建或讀爲健,或解爲立]<救>之,以慈(衛)[垣《釋名·釋宮室》:垣,援也。人可以依阻以爲援衛也。]<衛>之。
七十王弼本六十八章、善爲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與【王弼】與,争也。,善用人者爲之下。是謂不争之德,是謂用人(之力)【王弼】用人而不爲之下,則力不爲用也。,是謂配天,古之極。
七十一王弼本六十九章、用兵有言:吾不敢爲主而爲客,不敢進存而退尺。是謂(行無行,攘無臂,扔説文:扔,捆也。捆,就也。無敵,執無兵)[行無行,攘無臂,執無兵,乃無敵]<行無行,攘無臂,執無兵,乃無敵>似古本義長。。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。故抗【王弼】舉也。兵相(加誤)[若]<若>當,哀者勝矣【王弼】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,故必勝。。
七十二王弼本七十章、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;天下莫[之]<之>能知,莫[之]<之>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【按】以其無知言事之我主,故不我知。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。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。
七十三王弼本七十一章、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七十四王弼本七十二章、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無(狎)[𠇺閘]<柙>【朱謙之】假爲狹。説文:狹,隘也。其所居,無厭説文:厭,笮也。笮者,迫也。段注:此義今人字作壓。其所生。夫唯不厭=壓。益涉切,入聲。,是以不厭於艷切,去聲。惡。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猶自矜,自愛不自貴。故去彼取此。
七十五王弼本七十三章、勇於敢則殺,勇於不敢則活。此兩者或利或害,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是以聖人猶難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勝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(繟)[單、彈]=坦<=默>然而善謀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
七十六王弼本七十四章、[若]民[恒]<恒>[且]不畏死,奈何以(死)[殺]懼之?若使民(常)[恒]<恒>[且]畏死,而爲奇者吾得(執)而殺之,孰敢。常有司殺者殺[若民恒且必畏死,則恒又=有司殺者],夫代司殺者殺,是謂代大匠斲。夫代大匠斲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。
七十七王弼本七十五章、(民)[人]之饑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饑。(民之難治)[百生=姓之不治也],以其上之有[以]爲,是以(難)[不]治。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,是以輕死。夫唯無以生爲者,是賢於貴生。
七十八王弼本七十六章、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[信、𬝖仞]=筋肕,肕今作韌堅強。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(兵)[競、恒]=烘【高明】猶言木強則爲樵者伐取,燎之於烓竈也。。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
七十九王弼本七十七章、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!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【嚴遵】夫弓人之爲弓也,旣𢞀(煞)卽生,卽翕旣張,制以規矩,督以準繩。弦高急者,寬而緩之;弦馳下者,攝而上之;其有餘者,削而損之;其不足者,補而益之。。[故]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人之道(則不然)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孰能有餘(以) [而有以取]奉[於]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聖人爲而不(恃)[有],功成而不處,[若此]其不欲見賢。
八十王弼本七十八章、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[以]其無以易之。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聖人云: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;受國不祥,是爲天下王。正言若反。
八十一王弼本七十九章、和大怨,必有餘怨,安可以爲善?是以聖人執(左)[右今從之]契【高明】右契爲上,歸債權人所執;左契爲下,歸負債人收執。,而不責説文:責,求也。於人。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【高明】徹,剥取也。多見於《詩經》。毛傳:徹,剥也。。天道無親,(常)[恒]<恒>與善人。
[1] 高明《帛書老子校注》第三十七章認爲通過帛書校勘證明“老子原本只講‘無爲’,或曰‘無爲而無以爲’,從未講過‘無爲而無不爲’”而“無爲而無不爲”的思想是戰國末年對老子思想的改造,散見於莊子、呂覽和淮南子之中。今檢以北大漢簡、郭店楚簡兩古本,皆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,故高明之説恐不必然。